学好党史,可以增强青年学生对错误思潮本质的认识,增强思想免疫力,从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谱写人生华章。
当今西方一些错误思潮,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干扰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如何抵制错误思潮对青年学生的迷惑、侵蚀和渗透,是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问题。学好党史,可以增强青年学生对错误思潮本质的认识,增强思想免疫力,从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谱写人生华章。
抵制“普世价值”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所谓“普世价值”,本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包藏着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企图。“普世价值”传播的惯用伎俩是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旗号,在意识形态层面对别国进行诋毁、污蔑和丑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西方一些国家更加变本加厉地推广所谓“普世价值”。在我国,近年来“普世价值”尤其瞄准青年群体进行渗透,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变相张扬其思想谬误,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部分青年学生产生了消极负面影响,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好党史,可以使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顺应历史大势和时代主题,推动了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破除对西方“普世价值”的错误认知;学好党史,可以使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可以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体系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认识西方“普世价值”背后历史终结论的虚伪本质,从而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学好党史,可以使青年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追求,充分领略中国共产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历史担当,在对比中更加深刻认识西方“普世价值”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本质属性。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以唯心主义作为哲学根基,惯用所谓“还原真相”“重新评价”等手段来歪曲、否定历史的错误政治思潮,热衷于为反面人物“翻案”,抹黑党的领袖,诋毁英雄模范,最终目的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披上学术外衣,隐匿网络世界甚至走进日常生活,呈现出“学术化”“网络化”“生活化”的新转向,很大程度上迷惑和腐蚀了部分青年学生,甚至冲击和模糊了部分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可谓危害极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党史,遵循科学方法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青年学生才能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将其放进特定历史境遇中科学判断是非功过,得出全面、客观、准确的结论,戳穿虚无历史人物的阴谋;才会在看待历史事件时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辨别真伪,防范虚无历史事件的伎俩;才会在评价历史进程时尊重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本质上是连续的、实践的、物质的和曲折前进的,任何历史都不能随意割裂,从而铲除虚无历史进程的土壤。
抵制“文化虚无主义”对青年学生的不良影响。所谓文化虚无主义,是文化领域存在的一种错误思潮,企图动摇中国文化根基,瓦解文化自信。文化虚无主义以泛娱乐化、非主流化甚至反智化的面目出现,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疑革命文化和否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架空“中国梦”的文化支撑。当前,文化虚无主义试图在思想文化领域制造混乱,对党和国家发展具有深层次和隐性的破坏作用,对青年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极具欺骗性、颠覆性,可能弱化少数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在百年间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党史文化。党史文化体现在理论、物质、活动和精神等各个层面。加强党史文化的学习,引导青年学生领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带领青年学生走近革命战争遗址、革命历史文物、重要革命人物纪念馆等实物和场所;帮助青年学生重温开国大典、参加国家公祭仪式等纪念活动,是消除文化虚无主义不良影响的有效教育手段。还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璀璨辉煌的精神谱系作为承载文化价值、凝聚文化力量的纽带,以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增进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提升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张晓婧 乔凯,作者分别系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蚌埠医学院教授,均为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AHSKQ2017D53]成果)